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CASLAR
(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)
主编: Istvan Kecskes 共同主编:彭利贞
ISSN(印刷版)2193-2263 ISBN(在线版)2193-2271
De Gruyter Mouton 语言:英语,汉语
出版形式:期刊
首页 > 期刊浏览 > Volume 2-Issue 1 (Jun 2013) > 正文 |
标题: | 漢語和德語植物固定語式的形成 |
副标题: | 從菜和蘋果出發 |
作者: | 謝菁玉 |
作者地址: | 台灣成功大學(shelley@mail.ncku.edu.tw) |
关键字: | 植物固定語式 生命體詞彙 語意出發點 跨語言比較 菜 蘋果 |
正文浏览: |
Atran (1990) 相信植物名稱是拿來形容人或社會通用的喻依 (vehicle)。本文旨在觀察漢語和德語的『菜』和『蘋果』固定語式的語意出發點,再綜合討論其他植物語式,最後我們統計所討論的語式資料,比較漢、德語在植物固定語式上造詞的不同觀察點。Lakoff & Turner (1989) 等人所提出的語意出發點是本文的研究理論基礎,語料乃從字典、辭典、文獻、和媒體中搜集而得。研究比較後顯示,同樣有【普通易得的食材】這個語意出發點,在德語是『蘋果』,在漢語則是『菜』。從德語的Apfel [蘋果]語式中我們看到蘋果在德國人心目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,從其形狀、果肉、作為食品、飼料、農業特色、成熟後掉落地面、到腐爛等方面皆是入詞的參考。德語的Gemüse [菜]和漢語的『菜』語意相差甚多;在德語是名詞,在漢語多半為形容詞。德語Gemüse [菜]常用來代指<人>,漢語的『菜』則常是<食物>的統稱。漢語和德語從外型、可食性、可用性、或是農耕與生長特色的語意出發點,有相同或不同的分佈比例。植物固定語式這種生命體詞彙是語言使用者表詞達意的良好利器。透過外語學習者的角度來探究語意出發點,比較漢語和德語,更能切實的看到語言的核心和實用的面向,對漢語學習有所助益。 正文下载 |
浏览次数: | |
发表时间: | 2013年06月10日 |
上一篇: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变化成因分析 | 下一篇:Abstracts of the Chinese papers in English V2I1 |